Search

《千年一問》

如果你跟我一樣,記得1980年代後期的台灣,聽到「明天會更好」的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《千年一問》

如果你跟我一樣,記得1980年代後期的台灣,聽到「明天會更好」的節奏就能唱出歌詞。

那你看到鄭問參加時報周刊比賽的出道作品,會有種感動。

那你聽到有人講「彷彿世界剛剛整個打開,我們發現到處都有無限可能,然後日本人就來了」

講談社做過手塚治蟲的編輯,娓娓道來他對鄭問的欣賞與熱愛,到了要請畫家本人舉家搬往日本。

.

千年一問

問的是觀眾回饋,問的也是藝術。

.

我特別喜歡鄭問提到他為什麼去日本那段

「在台灣連載一年,只收到十封讀者來信
在日本連載一週,立刻收到上千封」

大市場,空間也就大一些。

.

上坡人生,卻在要開始燦爛的時候遇到陰影。

編輯提到「我沒有注意到,他的短篇無懈可擊,但長篇就⋯有那麼點節奏上的差異」

千葉徹彌「我非常欣賞他的分鏡構圖與技術,但是,我的習慣是會花更多畫面在人物情感表達上,有時候好多格只動一點表情」

池上遼一「(笑)我的話,會更注重在人物面部與情感表達」

(迷妹尖叫,小拳王跟聖堂教父)

(但也解開我心中疑惑,我小時候看《深邃美麗的亞細亞》一直覺得不好看,節奏不對。

毛筆風在《東周英雄傳》《始皇》都很棒,《戰士黑豹》更讓我每次看野柳女王頭照片都有異想。

我本來以為是《深邃》的故事不適合毛筆風,但看著日本漫畫名家同時語帶欽佩與惋惜的討論,才想到

「這是藝術與市場的糾結啊,能讓你賺到第一桶金、第二桶金的市場,是不是能跟你長長久久,又是另一個故事」

.

之後是香港與黃玉郎集團的合作、在遊戲界與華藝與金山軟件(雷軍!再次尖叫),每次都看到大師在現代化合作方式與媒介上更上一層樓。

在香港期間的《大霹靂》,看來用了大師早年拒絕的沾水筆,也用了電腦著色(以漫畫來說,我更喜歡這時期的畫面感,鬆份比較多,可以輕鬆享受)

在中國的《鐵血三國》《月影》,尤其是後者,聽到他同事們說「運營當然希望多幾套裝備、多幾件衣服,這樣收入比較好。但大師想把丐幫的龍頭畫得更美」

嘆氣,此事古難全。

.

我很喜歡楊斯棓醫師在《人生路引》開頭寫到「為什麼是我?我做過這些這些那些那些,我想,把這些經歷寫出來也許可以鼓勵或啟發到某些人」(非原味原文,都我的記憶)

同樣的,以五十幾歲英年早逝,但一生橫跨台灣、日本、香港、北京、珠海各地,感動影響的弟子無數;我想,刻劃鄭問的這部紀錄片也許也能帶給你些什麼。

#千年一問
#鄭問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一個人的讀書會,讀出想法、讀出樂趣、讀出溫度
View all posts